發布日期: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絲毫不能放松。
新華社記者在多地采訪發現,通過黨組織“下沉”到戶到人、搭建平臺、引領廣大群眾參與共建共治、各類組織積極協同,黨在城市基層的組織基礎不斷夯實,群眾獲得感不斷提升,新型社會治理“藍圖”正在神州大地呈現。
讓千萬顆“真心”匯聚
說到自家小區近三年來的變化,廈門市東興小區的鄰里街坊紛紛豎起大拇指:“有沒有黨組織,真的大不一樣!”
東興小區位于廈門島西部的狐尾山麓,建于20世紀80年代。多年來,無黨組織、無物業、無自發管理讓這里成為遠近聞名的“臟亂差”小區:斜坡欄桿一推就倒、大片空地被占為菜地、樓下垃圾堆臭氣熏天……
東興小區的情況,也是不少城市中老舊社區面臨的難題。原本溫暖的鄰里關系蛻變為“門對門,陌生人”,小區事務無人操心,居民矛盾日積月累。
黨建下沉一線才能直面基層痛點。廈門從2017年起推動黨組織“觸角”從社區黨委下沉一級至城市小區、街巷、樓棟,將黨的工作輻射到戶到人。
東興小區的“命運”也迎來轉折。小區黨支部、業委會和居民自管小組相繼成立,開啟了黨組織引領居民小區自治的全新局面。
有了黨組織這個“主心骨”,通過挨家挨戶地細致做工作,小區舊改僅用了幾個月就順利完成:瀝青路美觀大方,綠化錯落有致,上百個標準停車位徹底解決了亂停車問題。
中央組織部近期黨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9191.4萬名,黨的基層組織468.1萬個。在許多城市社區,下沉組建小區黨支部為基層黨員干部服務一方群眾創造新空間,為基層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上海市靜安區南京西路上的百樂門大都會22層,有一個人氣頗高的“白領驛家”,每天都傳來歡聲笑語。在這里,咖啡吧、報告廳、舞蹈室一應俱全。鄰近的白領們工作8小時外常來“打卡”,既能參加社團活動,也能“搶座”上一堂思政課,不僅干貨滿滿,也生動有趣。
近年來,這一黨建引領下服務凝聚白領的平臺越做越實,共開展各類活動3800余場,累計服務白領48萬人次,發展會員近10萬名,實現了“工作跟人走、人跟著黨走”的成效。
黨建下沉讓基層治理有了新的生命力:黨員服務更走心,群眾與黨組織更貼心,千萬顆“真心”匯聚,共同造福一方百姓。
把溫暖留在群眾身邊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一個小故事,至今讓南寧市青秀區中鼎溫馨家園小區的業主盧布時時感到組織的溫暖。
“在防疫形勢最緊張的那段時間,有一天深夜,家里小孩紙尿褲用完了。由于小區封閉,我們出不去,外面的人也進不來。我嘗試聯系了社區干部,沒想到他們很快就去超市幫我買回來。”盧布說。
如何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為了答好這一問題,廣西南寧市將街道辦現有事業單位整合為黨群服務中心、網格化管理中心,樹立“群眾所盼即我所急”的服務導向。
同時,南寧基層社區黨組織牽頭,廣泛吸納區域內的各領域各類型黨組織組建社區“大黨委”,壯大社區的“黨建朋友圈”。目前,南寧市已成立了200多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全面打造“15分鐘城市社區黨群服務圈”,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
西鄉塘區中華中路社區位于南寧火車站附近,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社區,少數民族約占社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社區黨委書記謝華娟說:“不少在職黨員紛紛加入社區服務團隊,幫扶社區困難群眾,為2000余名少數民族群眾提供語言補習。在共建單位幫助下,我們還組織了夕陽紅合唱隊、戲曲演唱隊等,在社區開展由各族群眾出演的特色文藝晚會,促進各民族文化相融。”
在福建莆田市常住人口近2萬人的闊口社區,居民們喜歡把“黨建+”社區鄰里中心稱為“百寶箱”:這里既能輕松辦理幾十項便民服務事項,又有面向老人兒童的居家養老中心和“四點鐘學校”,圖書吧和咖啡屋面向全體居民一年提供100多場免費文體、手工創意等活動。
黨旗之下,不僅凝聚人氣,更讓群眾獲得感滿滿。一些地區促進黨群工作由行政化向服務化轉變,整合服務資源,拓展服務功能,讓城市市民對基層黨建“可感、可得”。
人人有責、人人盡責
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團山街道長山花園社區的“義務電工”張立春在鄰里街坊中擁有“超高人氣”。每次出門,迎接他的都是居民們的笑臉和問候。
退休前在某國營廠工作的老黨員張立春,如今是一名社區志愿者。多年來,服務社區居民“隨叫隨到,分文不取”的承諾讓他的手機24小時開機,哪怕寒冬大半夜,誰家電器出了故障,一個電話就能把他從被窩里“拽”出來。
“服務大家對我是舉手之勞,對有需要的人是雪中送炭,我心里熱乎!”張立春說。
像老張這樣的“能人”志愿者,在社區還有很多:不少有專長的黨員群眾站了出來,組建了法律援助、糾紛調解、家教服務、醫療保健、家電維修等12個“紅馬甲”特色志愿服務隊,“哪家有困難,一呼百應”。
社會治理的主體是人民。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需要積極引導居民自覺回歸自治本位、發揚“主人翁”精神。
廈門市思明區深田社區從去年初開始廣招“能人”,一年多時間已認領并解決了小區居民需求事項近300件。如今,鄰里間互幫互助、無話不說的朋友越來越多。
“一開始,很多居民對志愿服務‘冷眼相看’,在自己得到幫助后,逐漸轉變心態,打開心扉,我們的團隊越來越壯大。”深田社區黨委書記莊瑩瑩感慨地說。
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岐山村48號的小花園是居民散步、健身的好去處,但也曾深受大聲喧嘩、寵物隨地大小便等不文明現象的困擾。借助“弄堂議事會”搭建起的民主協商平臺,居民共同制定了小花園使用公約,很快化解了矛盾,大家的心情也舒暢了。
“大家的事大家議、大家的事大家定、大家的事大家辦。”岐山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朱衛紅說,黨組織搭平臺,弄堂里的事大家商量著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就在這樣的實踐中逐漸成熟。
來源:新華社